截止 2020 年 4 月 13 日,单单湖北省就有 63616 名新冠肺炎患者从医院治愈,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这背后,是医护人员的日夜鏖战竭力救治,也有无数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其中就包括处理医疗垃圾的工作人员,他们一直冒着与新冠病毒直接接触的风险工作。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显示,从 1 月 23 日至 4 月 28 日,全省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 24357.99 吨。截至目前,全省医疗废物、废水处理处置平稳有序,未发生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作为阻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湖北的医疗废物处置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如何保证医疗垃圾及时清运?如何避免二次污染?
废弃物套上三层垃圾袋才能运走
4 月 13 日,雷神山医院已进入关舱前夕,虽然病人数量大大减少。但是工作人员对医疗垃圾的清运依然一丝不苟。进入病房收集转运医疗垃圾前,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病房里产生的医疗垃圾,都会首先丢进垃圾桶里的垃圾袋内。垃圾袋的封口要打鹅颈结,之后再用胶带缠绕加固。保洁人员清运桶内的垃圾时,会套上第二个垃圾袋,同样封闭后再放到垃圾暂存间。负责转运的工作人员在暂存间收集垃圾时,会套上第三个垃圾袋。经过了三层密封的医疗垃圾,在放入垃圾桶后还要再用消毒水喷洒。垃圾桶容量为 240 升,盖子内外侧都要消毒。为了防止车载造成颠簸泄漏,所有垃圾桶都只能用人力推到焚化区域。从雷神山医院最远的 C2 病区到焚化区域,步行距离在 1 公里左右。在病人入住的高峰期,工作人员每人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 3 万步以上。
从 13 个省调来专业人员和设备
这是一场无声却紧张异常的战斗。疫情爆发初期,湖北医疗垃圾桶需求激增。特别是武汉,疫情发生之前,平均每天产生医疗垃圾 40 吨左右,到 3 月 1 日却达到峰值 247.3 吨。医院和隔离点的医疗废弃物更是成倍增加,难以运出和及时处理,对人们的健康和疫情防控构成严重威胁。在 1 月 16 日以前,武汉市只有一家医疗废物处理公司,即使是满负荷运转,每天也只能处置 50 吨。情况紧急!生态环境部迅速派工作组到抗疫一线,首先要求武汉各区建一批临时暂存库,对医疗废物集中存放。同时,生态环境部紧急从全国 13 个省调来医疗应急处置专业人员 140 人,筹集 39 台医疗垃圾处置设备、22 台垃圾转运车。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奋战半个月,建成武汉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每日处理医疗垃圾 30 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也充分调动本地资源来应对疫情,推动武汉市立即启用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置涉疫情生活垃圾和部分医疗废物。在各方努力之下,武汉市于 3 月 2 日实现前期累存的 192 吨医疗废物“清零”,3 月 6 日停止外运处置,持续保持“日产日清”。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25 日,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疫情前的 180 吨/天提高到 658.4 吨/天,武汉市处置能力从疫情前的 50 吨/天提高到 280.1 吨/天。
雷神山曾单日处理 1900 桶医疗垃圾
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在建设时,配套的医疗废物、污水处置设施也一同建设,设置了规范的医废暂存间,配备了移动式医废焚烧设备。其中,火神山医院共配备焚烧炉 3 台,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备 32 台,处置能力为每天 49 吨;雷神山医院共配备了焚烧炉 4 台,处置能力为每天 16 吨。垃圾在进入焚化炉之前,首先要在紫外线暂存间进行半小时的照射消毒,然后送到料台再次喷洒消毒水,最后才能送入裂解焚化炉。焚化炉的温度超过 1000 摄氏度,可以保证所有的病毒及其它有害物质被彻底杀死、分解。雷神山现场的垃圾处理站负责人杜世风介绍,焚化炉一次可以处理 4 至 5 大桶医疗垃圾,处理时间大约在 50 分钟左右。“防控无小事,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夏分局总工程师李宗泽介绍,在 3 月初,雷神山医院住院人数达到峰值时,每天处理的垃圾达到 1900 桶以上,几乎 24 小时不能停工。3 月中旬,日处理量降到 400 到 500 桶,4 月每天则在 40 桶左右。
产品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