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北五地调研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现状及困境
生活垃圾分类,你我人人有责!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 1.5 亿吨,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递增,全国 688 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 2/3 的大中城市遭遇垃圾问题,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 250 亿—300 亿元。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的必要举措。
7 月 2 日-7 月 15 日,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生活垃圾分类”调研团队一行 7 人深入武汉、宜昌、鄂州、仙桃、京山五地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问卷调查、实地察看、访谈交流三种方式了解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现状及困境,通过对比 5 个调研地区在生活垃圾分类上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困境,归纳优秀做法,探究困境根源,寻找解决办法,以期为省内其他地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供有利经验。
7 月 2 日,团队成员前往调研第一站:鄂州梁子湖区。鄂州梁子湖区是湖北省著名的生态保护区,是湖北省 2017 年底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地区之一,全区共有 18 万人口,包括 5 个乡镇和 1 个新区。在这个以农村为主的生态保护区,生活垃圾分类是如何开展的?团队成员带着这一疑问来到鄂州梁子湖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城管局金主任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交流。金主任首先向我们展示了梁子湖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导手册”、“宣传手册”、“倡议书”,接着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梁子湖区目前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采取的具体举措。
通过访谈交流,我们了解到:梁子湖区自 2018 年起积极响应湖北省出台的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梁子湖区所辖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同时探索制定出具有梁子湖区地方特色的“四大模式”,包括梧桐湖区智能回收和资源再生回收模式;东沟镇“可腐不可腐,可烂不可烂”模式;万秀镇“鸡毛换糖”模式;“店收司运”终端处理模式。目前,梁子湖区因地制宜探索制定的“四大模式”已经在全区所辖乡镇推广实行,基本实现“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处理,成为湖北省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兵地区。
宜昌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我们正在进行
7 月 4 日-6 日,团队成员来到调研第二站:宜昌市区。宜昌作为国家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根据《湖北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规定,到 2020 年,宜昌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 8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
7 月 5 日上午,团队首先来到了宜昌市西陵区环境卫生管护中心。在管护中心主任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西陵区政府每年向所辖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主要用于分类垃圾桶、垃圾转运车、垃圾处理设备的购买与更新。接着,在管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来到美岸长堤小区实地察看、发放问卷。美岸长堤小区内设置了垃圾回收“智能分类亭”,并安排了专门的管理员进行“智能分类亭”的使用引导和设备维护。在管理员的引导下,小区居民基本都能按照“智能分类亭”操作步骤进行垃圾分类、兑换礼品。“智能分类亭”集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投放和兑换礼品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小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7 月 5 日下午,团队来到了宜昌市李家湖社区,社区居委会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杨大哥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 2018 年 7 月以来李家湖社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上采取的措施。社区主要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横幅、LED 屏、宣传海报和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协助美洁环保公司入户宣传和为居民办理垃圾分类智能卡。当我们问及是否有居民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时,杨大哥说:“只有极少数居民不配合,大多数居民在我们的宣传引导下都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因为垃圾分类是关系大家切身利益的事,是一件好事。”
7 月 6 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宜昌新城美洁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交流。宜昌新城美洁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景观养护等多方面业务的环保企业,其总部位于武汉。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从 2018 年 11 月开始,美洁环保公司与宜昌伍家岗区的 16 个小区签约共同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清运工作。其中美洁公司主要向小区居民发放宣传折页,入户收集居民姓名、楼栋号及手机号码,为每户居民定制垃圾分类智能卡,居民持卡每月可免费领取 30 只垃圾袋(用于放置厨余垃圾),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也可享受积分兑换礼品。此外,美洁公司配备 3 辆专门的垃圾清运车每日轮流将 16 个小区里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运走,并按照每 300 户配备 1 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引导、监督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仙桃、京山:居民意识不够,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7 月 7-8 日,团队成员三人一组,分别来到仙桃、京山两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实地调研。
7 月 7 日上午,前往仙桃调研的一组队员来到了仙桃市区龙华山街道附近。队员们主要是实地察看和发放问卷。沿街实地察看后,我们发现街道上每家商铺门口只有一个 100 升的绿色垃圾桶,商家把所有垃圾都倒入这个桶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很多居民认为进行垃圾分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并认为在仙桃这种小城市,无法和大城市一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7 月 7 日下午,前往京山调研的一组队员首先来到京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与京山市城管委的周主席进行了访谈交流。周主席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京山市自成为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地区以来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45331 垃圾分类模式”。但周主席认为进行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居民们缺乏垃圾分类意识是目前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7 月 8 日上午,队员们深入京山市钱场镇幸福村展开实地调研。钱场镇幸福村是京山市 2018 年首先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地,该村最具特色的举措是建立了“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在幸福村我们实地察看了“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同时还看到贴有“玻璃类、纸类、铝罐类、金属类、塑料类、衣物类”6 种标签的垃圾桶,村民按照不同类别投放垃圾后可以在“垃圾分类兑换超市”里兑换日用品。但目前居住在幸福村的多为留守老人,很多不识字的老人无法进行垃圾分类,此外也存在农村村民观念落后、缺乏垃圾分类意识等问题。
7 月 15 日,团队成员来到调研第五站:武汉东西湖区。武汉东西湖区作为城乡过渡地区,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特点,同时也是《湖北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地区之一。我们首先与武汉东西湖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交流。在城管委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东西湖区积极按照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做法是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充分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东西湖区现有多家私人开办的“可回收物”垃圾回收站点,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可回收物的再次利用。但东西湖区城管委工作人员反映,目前由于武汉尚未成立针对有害垃圾的终端处理公司,在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理方面,仍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
访谈结束后,我们来到东西湖区长青社区实地察看、发放问卷。长青社区内整齐摆放着“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桶,并在垃圾桶上方的宣传栏中张贴着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我们在发放调查问卷过程中,看到社区里还设置了“垃圾分类工作间”和“积分兑换室”。通过与正在“垃圾分类工作间”前忙碌的垃圾分拣员交谈后,我们得知小区居民每日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后,可以到“积分兑换室”换取礼品,同时垃圾分拣员由城管委聘用,其主要负责在小区内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垃圾分类引导督导工作。
生活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团队成员在近 10 天的时间里前往武汉、宜昌、鄂州、仙桃、京山五地实地了解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现状与困境,通过与当地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环保企业访谈交流,我们直观地了解到政府、社区、环保企业三方主体分别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不同作用,其中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投入资金;社区负责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环保企业负责垃圾分类后的清运及终端处理。通过实地察看,我们了解到武汉、宜昌两地均已大量投放分类垃圾桶和智能垃圾分类箱,鄂州梁子湖区也已因地制宜在所辖 87 个村里投放分类垃圾桶并设置了“垃圾分类亭”;在激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性方面,各地首先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广泛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其次通过“积分兑换礼品”的方式对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奖励。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更多思考。首先,政府的政策指导与资金投入是保障生活垃圾分类的前提基础;其次,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激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最后,加大垃圾终端处理技术的研发是确保生活垃圾真正得到分类处理的核心部分。只有政府、公众与环保企业各司其职,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产品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